芙蓉泣露香兰笑,奏起雅乐听百戏唐朝舞蹈表

时间:2024/5/15来源:音乐舞蹈介绍 作者:佚名 点击:

白癜风的治疗与预防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180051.html

引言: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唐朝的盛世不仅造就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也让舞蹈艺术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唐朝的舞蹈繁荣与乐舞机构的贡献是分不开的,相比于周朝、汉朝的乐舞体系,唐朝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创建了完善的舞蹈教育、创作、演奏的机构系统。

古时候的乐舞机构是为了统治者自身的日常消遣以及政治需要而创建的,它会广揽天下之才培养并让他们创作新乐曲演奏。这个机构几乎与舞蹈的出现相伴相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朝时期。在经过了数千年的成熟发展后,唐朝人将乐舞机构完善化,形成了唐朝复杂的舞蹈体系,也造就了盛唐的千年之舞。

一、天子上朝奏百韶——皇室祭祀专用机构太常寺的仪式之舞

太常寺这个机构有着很久远的历史,在周朝的时候就有类似的机构存在,掌管乐舞的人被称为大司乐。秦汉以后虽然名称变动不居,但是承担的责任基本都是差不多的。像是两汉与魏晋叫做太乐署、北齐称太乐令。直到唐朝从中分出来教坊与梨园后,太常寺成为专门为皇室演奏仪式乐舞的固定机构。

《周礼》记载: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文献通考》记载:大司乐:以乐德教国子。

太常寺属于政府机构,而不像教坊与梨园那样是皇室出资培养的私人机构。太常寺的内部有八个署,其中太乐署与鼓吹署是掌握国家祭祀与国宴上的相关仪式性舞蹈的机构,很多的舞蹈都是来源于先秦的韶乐,专门用以称赞皇帝。唐朝的太常寺位于宗正寺、鸿胪寺、司农寺等九寺之首,掌握宗庙祭祀的他们是国家政治生态的保障。

在唐朝刚建立的时候,太常寺的相关设施还不够完善,很多情况下演奏的乐舞夹杂着“散乐”与百姓所看之戏。还有太常寺的司官去集市收集夫人襦裙表演民俗舞蹈。时有法曹上奏称太常寺作为掌握国家礼制的机构,演奏这种舞蹈会有辱国风。所以在唐朝的经济逐步发展之后,太常寺下属的二署只演奏仪式音乐,消遣娱乐性音乐分给了教坊与梨园。

太乐署的责任是在皇帝宴请重臣或者是祭天之时演奏高雅音乐,像是大韶、大武等等;而鼓吹署的职责是在皇帝朝会元服之时奏乐保证皇帝的威严,也就是军乐的机构。太乐署与鼓吹署有着明确的分工与阶级制度,平日对于音乐的研究也有着诸多限制。像是《唐六典》中就记载,二署的人员只能学信教乐、雅乐,凡是有过声、慢声、郑卫靡靡之音的一律免官。

在乐曲的学习时间上面,他们也被严格限制。像是雅乐需在二三十日内完成;清乐之曲有六十日之期。鼓吹署的各种乐器都有不一样的期限:大鼓一曲十日;一曲三十日。严格的要求体现着当时的太常寺乐舞体系已经十分完善,有着足够的乐舞供人学习,也有着足够的人才储备。

作为演奏乐舞的机构,当时的太常寺不被一般官员所重,所以很少有被史书记录下的名角。但是才能出众的人还是有机会在皇帝面前露脸的。像是吕才,是太宗时候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很擅长于写乐舞,曾任太常博士。他就在太宗的授意下数日创作出了配合《秦王破阵乐》的舞蹈,得到了太宗的赞赏。

二、梨园新曲舞霓裳——唐朝的皇家舞蹈学校梨园的前世今生

在唐玄宗将梨园从太常寺中分出并作为皇室私人舞蹈机构之后,擅长教育乐舞的梨园成了皇室专用的乐舞学校。玄宗熟识音律并且善于作曲,所以选了太常寺三百人归于梨园,有时玄宗亲自评判有没有人奏乐有误。

《旧唐书》记载:玄宗又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

梨园,顾名思义,本是宫内种植梨树的地方,位于太液池的东边。唐朝的皇室经常在此设宴召集诸臣,所以娱乐气息相较于太常寺更为浓烈。梨园设置有使长官,也有伶官,专门为了皇帝进献舞曲。像是广平王收复了长安洛阳二京之后,梨园的供奉制作《宝应长宁曲》十八篇给皇帝。除了他们,还有从太常寺的音乐人才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乐师舞师三百名,可以说是整个唐朝最能歌善舞的一群人了。

梨园学习的乐舞与太常寺截然不同,他们主要学习法曲:以汉以来的清商俗乐为基础的乐舞形式,包含了胡乐以及市井音乐。梨园后来也被叫做仙韶院,虽然不是太常寺的正式雅乐,但是也比教坊纯粹的市井音乐要阳春白雪一些。

梨园的多数是玄宗自己创作的,一般玄宗写出来一个乐曲,就会交给梨园子弟排练并且亲自评价。因为玄宗本身就是音乐高手,再有这些乐师都是从太常寺中挑选出来的,所以乐舞的表现度远远超过了寡淡的太常音乐。

在这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下,梨园子弟在青史上传名的人要更多。他们不需要像太常那样接受正式官员的管控,也不用时常接触他们,所以很少会被言官提及在演奏靡靡之音。公孙大娘是其中最为著名的舞师之一,她擅长舞《剑器》。

最开始她是在民间享有盛名的舞蹈家,玄宗了解后将其招入宫中作舞者。诗圣杜甫曾见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做出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从中可以看出公孙大娘对于弟子的舞蹈教育很是认真。《剑器》之舞是一种充满阳刚之气的舞蹈,通过这类舞蹈可以给观看者更多的精神收获。像是草书之圣张旭,就因为曾看见过公孙大娘舞剑而悟出了草书的奥秘。

当然,伴随着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的经济退后,宫廷难以养着过多的乐师,所以梨园被解散,一部分人回到了太常寺继续着象征着国运的仪式乐舞,另一部分就像公孙大娘这样去了民间,给文化史写下了更为浓重的一篇。

三、名属教坊第一部——专注日常娱乐舞蹈的教坊

教坊则是唐朝专门设置来管理专业人员的机构,在唐高祖武德年间,皇帝在宫中设了内教坊,让其奏雅乐,也就是包揽了太常寺的一部分工作。玄宗开元年间则是正式将教坊从太常中分出,还在长安与洛阳二都都设了教坊。玄宗执政期间因为经济政治的进步,更多的舞蹈形式被创造了出来,但是这些舞蹈很难进入祭天等皇室庆典,所以他专门求取善于百戏的伶人去教坊。

在随后的演化中,一部分燕乐、清乐本来是属于雅乐归于太常的乐曲也会交给教坊来演奏。不光是向上吸收雅乐,向下学习俗乐,当时的教坊还善于了解胡乐、朝鲜乐之类的乐舞来充实自己的舞蹈。教坊分成左右二坊,右坊善歌而左坊会舞。

除了设在宫中的内教坊之外,还有四处在京城中的教坊,仅靠宫中的教坊歌舞不足以让皇室宗亲以及一些商绅日常都能消遣,所以长安洛阳每处都有两个教坊。一方面通过他们连接民间的舞蹈风尚,一方面也能向民间传递盛唐的气魄。

教坊最早是挑选自玄宗自己养的乐师舞师,所以他们的等级相比于以上两个机构低一些。但是其中的等级划分也是极为详细,想要通过精细的官阶来保证乐师的积极性。教坊人数也很多,有三千人,足以保证需求。而且教坊的人员更为自主化,没有皇室或者言官规定的学习方向,这与唐朝的政治宽松,思想包容有关系。像是杨玉环,曾经在教坊中奏起霓裳之舞,是唐朝舞蹈史上的一个亮点。

与太常寺只能演奏雅乐、梨园只效忠于皇帝相比,教坊的表演范围更广,可以观看表演的人数也更多,这种多元化的演奏让教坊成为诗人墨客笔下的常客。

结语

舞蹈是一种文化艺术,所以跟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盛唐的强盛让玄宗细分了宫廷乐舞机构,以精细的划分保证仪式音乐与日常娱乐乐舞都不受束缚地专注于创新。太常寺专注于仪式;教坊与梨园专注于消遣娱乐,既避免了乐师学习过多影响自己技术,也让更多的舞蹈种类被开创了出来。

诚然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及宦官扰乱宫廷与王公贵胄执着于在乐舞中抛却政事有关,但是这些都还是取决于这些王公贵族自身的水平有限。虽然后来因为唐朝的衰败这些机构一个个都消失了,但是它们在存在的时候给唐朝乃至于古时候的文化艺术史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参考资料:

《中国舞蹈通史》

《旧唐书》

《中国音乐史》

《唐会要》



转载注明  http://www.jsqch.com/jbzz/14325.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音乐舞蹈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