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史传说中的古歌和乐舞明月听音会

时间:2024/2/20来源:音乐舞蹈介绍 作者:佚名 点击:

2林琳.历史传说中的古歌和乐舞12:37来自艺术语言大讲堂

远古时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需要集体的力量与大自然作斗争。音乐首先是与人们共同的劳动生活密切结合的,并与巫术、原始舞蹈、诗歌融为-体,如在祭祀、狩猎、畜牧、耕种时,人们边歌唱边敲击乐器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乐舞。最初的歌、舞、乐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了,但由于内容简单、形式拙劣,这三者都不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定程度上存在着互相依赖性。因此,在中国文献记载中称之为“乐”的概念与后世的“音乐”概念含义不同,它是指歌、舞、乐三位体的“乐舞”形式。它是先民们农耕畜牧、祭祀典礼的生动例证,也是人们表达图腾崇拜的情感形式,更是原始人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劳动中集体性和统一性力量的体现。年出土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墓地的彩陶盆距今有多年历史,见证了中国原始乐舞的悠久历史(见图1-14)。陶盆内壁所绘图案分三组,每组有5个人手携手,踏着统一的步伐列队起舞。每组舞者之间又用花纹隔开,体态鲜活,生机盎然。舞者的鸟羽善尾的头饰、尾饰摆向一致,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鲜明的音乐节奏和韵律。最值得赞叹的是它的图案构思精巧,可以想象当先民们在盆中盛满水时,倒映在水中的舞者的形象就会随着水纹翩翩起舞,给人无尽的审美想象。彩陶盆为我们提供了远古狩猎生活和图腾崇拜的印迹。

一、原始古歌和乐舞

(一)《弹歌》《弹歌》相传为黄帝时期所作的反映原始狩猎生活的古歌,载于《吴越春秋》(东汉赵晔著):

断竹,续竹,飞土,逐实。

歌词以二言四句形式和铿锵的节奏为我们描述了原始人砍伐竹子、制成弯弓、掷出泥丸、追捕猎物的过程,见证了原始人类从蒙昧时代过渡到野蛮时代的生活场景,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歌谣。然而,年,一首极具史学价值的河阳山歌《斫竹歌》在江苏省张家港市被考察发现,它与《弹歌》非常相似,只是在8个字的基础上加人了“嗯唷”、“嗯唷嗨”的演唱衬词。专家学者经考证后一致认为,《斫竹歌》要早于《弹歌》,是中国第一首古歌活体。更令人惊喜的是,这首相传始于黄帝时期的作品《弹歌》的源头《斫竹歌》历经年,目前还在河阳地区传唱着。年,《斫竹歌》被列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音符在新时代的交响旋律中跳荡、流传。

(二)《葛天氏之乐》《葛天氏之乐》是《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筒》中记载的反映原始衣牧生活的歌舞: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谷》,五日《敬天常》,六日《达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善之极》。

这部乐舞讲的是传说中一个叫葛天氏的远古氏族,他们的歌舞形式是由3个人手执牛尾,顿足踏地唱8首歌,内容分别是歌颂负载人民的大地;歌颂黑色的鸟——氏族的图腾标志;祝草木顺利地生长,祈求五谷丰登;表达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敬畏;述说充分发挥天帝的功能的愿望;强调要依据地面气候变化的情形进行工作;说明氏族的总的目的是要使鸟兽繁殖,达到最高限度。《葛天氏之乐》是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无论从其规模还是复杂程度来看,都已相当完整。甲骨文“舞”字的形状就是一个人手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样子(见图1-15)。《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蜡辞》《蜡辞》是《礼记.郊特牲》中记载的反映伊曹氏部落先民在岁末祈求丰收愿望的一首祭歌: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每年的十二月里,伊春氏部落的人们都要举行种祭祀万物的祭礼,希望不要有地震、水灾、虫灾,也不希望杂草和野树丛生,表现了氏族部落先民征服自然的愿望。

《云门》、威池》和《解》分别是原始社会到了黄帝、尧帝和舜帝部落时期出现的三部比较有名的乐舞,也称“三代乐舞”,其影响和流传相对久远。

(四)《云门》《云门》又称《云门大卷》,是传说中黄帝时期崇拜云图腾的原始乐舞。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昔者黄帝时以云记,故为云师而云名。”可见,

黄帝氏族部落以云为图腾,因而就有了以云为内容的乐舞。图腾崇拜是原始先民的精神支柱,是他们集体性的共同意识。

(五)《咸池》

《咸池》是尧帝氏族部落崇拜天神“咸池”的原始乐舞。咸池是天上西宫星名,也被古人称为“日落之处”,充满了神秘和幻想,尧时期的先民就用乐舞来表达对它的崇拜和歌颂。

(六)《韶》

《格》是舜时期具有神圣性的种宗教性乐舞,又称《萧韶》。因其多段组成的大规模艺术形式、优美的表演,《韶》曾被长期视为原始艺术的最高典范。《韶》乐传至春秋时代,孔子在齐国看到演出后,对其内容和艺术水平也曾给予高度的赞美:“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孔子又说《韶》“尽美诶,又尽善也”。(见图1-16)

图1-16孔子闻韶处以上原始时期的作品,有反映农耕生活的原始古歌,也有图腾崇拜、歌颂神灵的乐舞形式,它们勾画出一幅幅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人类进入农业定居阶段后的信仰、观念和愿望。

二、夏商时期乐舞

(一)《大夏》I《大夏》是夏代乐舞,内容为歌颂大禹治理洪水的功绩。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禹....于是命皋陶作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可见,这是一部由编管乐器“龠”伴奏的多段体乐舞。(二)《大濩》《大濩》是商代乐舞,内容是歌颂商汤伐桀建立商朝的功绩。夏商时期的乐舞延续了原始社会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但体现出鲜明的统治阶级意识特点。乐舞作品开始成为帝王领袖和奴隶主贵族们歌功颂德的工具,这是私有制确立后乐舞内容发生质的变化的直观体现。夏商乐舞绚丽多姿,富含神秘的宗教色彩,与原始乐舞在性质上有很大差别。除了《大夏》、《大濩》外,还有祈雨时表演的《雩舞》、驱鬼时表演的《魌舞》、大型祭祀及社交活动的《桑林》等。由于商代“巫风”盛行,巫术占卜活动极为频繁,于是出现了专司祭祀的职业:巫(女巫)和觋(男巫)。这些巫师文化水平很高,为奴隶主所豢养,他们一方面参与神权统治,另方面还是担任重大祭祀表演的音乐舞蹈家,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较早以音乐为职业的人。



转载注明  http://www.jsqch.com/jbzz/14238.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音乐舞蹈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