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民间的郑卫之音,为何能够成为三晋国

时间:2023-4-11来源:音乐舞蹈发展 作者:佚名 点击:

本文系作者是伟大的仰是独家原创,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西周到春秋中期以前,古乐盛行,古乐也叫雅乐,如《诗经》中风、雅、颂诸曲调。新乐则是在春秋后期流行起来的。新乐是一种新曲调,首先产生于中原地区的郑、卫两国的民间,被称为郑卫之音。进入战国以后,传统的礼乐制度失去了约束力。“新乐”取代“古乐”已是大势所趋,于是代表新乐的郑卫之音广泛流传,并成为三晋国家宫廷音乐的主旋律。音乐家师旷师旷是春秋时代驰名列国的音乐大师,也是山西地区最早的音乐家。他既能演奏各种乐器,又善于制乐作曲。

诗经绘图

传说他钻研音乐,通晓阴阳,从静听百鸟鸣声开始,制成五音、十二律。他还根据秋蝉发声的原理,制造了一台类似古琴的弹拨乐器,每日弹奏。师旷创作了多部乐曲,如《阳春》《白雪》《玄默》又名《坐忘》)《无射》《北鄙》《峤》等乐曲。后来《阳春》《白雪》流传于楚地,成为当地的高雅音乐。宋玉在《对楚王问》中就说:“其为《阳春》《白雪》,曲弥高而和弥寡,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明代音乐家朱权在《神仙秘谱》中也说:“《白雪》是师旷所作,因有《白雪》,才作《阳春》。“

古人弹琴绘图

《阳春》宫调,取万物之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商调,去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唐代以后,《阳春》《白雪》失传现存曲谱是按照《琴谱》增修而成师旷博闻强识,感觉敏锐,精于审音辨律,总结出了一系列音乐理论他把古代乐曲分为《清商》《清》《清角》三种,并指出清商》为不祥之音,《清》为瑞祥之音,《清角》为最佳之音,并以此作为国家兴衰、国君品德高低的检验标准师旷崇尚传统古乐,鄙视新乐。晋平公时,师涓演奏《清商》曲调,师旷就视其为“靡靡之音”“亡国之声”。

古人演奏绘图

《国语·晋语》记载师旷对迷恋新乐的晋平公警告说:“公室其将卑乎,君之明兆于衰矣。夫乐以开山川之风,以耀德以广远也风德以广之,风山川以远之,风物以听之,修诗以咏之,循礼以节之。夫德广远而有时节,是以远服而迩不迁。”在师旷看来,古乐传播礼教,能起教化作用新乐则是不合礼乐规范的俗乐,不能登大雅之堂,而且皆“淫于色而害于德”,是以祭祀、吟咏皆不能用,只能满足耳目之欲。因此,沉溺于“新声”,会使国君淫溺丧志,是国家衰败的征兆。

古人演奏绘图

师旷对创作、丰富、提高、推动春秋战国时代晋与三晋大地的乐舞文化起到了奠基作用。他对音律的要求十分严谨,不论是演奏还是制造乐器,都不能有丝毫偏差。《吕氏春秋·长见》:“晋平公铸为大钟,使工听之,皆以为调矣。师旷曰:‘不调,请更铸之。平公曰:‘工皆以为调矣。’师旷曰:“后世有知音者,将知钟之不调也。臣窃为君耻之。’至于师涓,而果知钟之不调也。是师旷欲善调钟,以为后世之知音者也。”难怪《淮南子·汜论训》说:“譬犹师旷之施瑟柱也,所推移上下者无寸尺之度,而靡不中音。”

乐器

《庄子·齐物论》也说师旷“甚知音律”。与音乐相伴的是歌舞,周代各国都很流行《左传·襄公十一年》记郑人在一次贿赂晋侯的大量贿品中,既有乐师,又有“歌钟二肆,女乐二八”。春秋晚期和战国早期的青铜器流行线刻写生图案,出土铜器中有宴享、歌舞等世俗刻画,有四人一列、六人一列、八人一列的舞蹈,如妇女成群结队采桑起舞的图像这类线刻写生图案的铜器主要属于三晋,说明晋人对乐舞非常重视长治分水岭M14和M。

宫廷乐师绘图

战国墓曾出土数十件乐舞俑,是东周时期极为罕见的乐舞材料。河南辉县出土的乐舞图铜鉴,约为战国制品。器物虽已残破,但在质地极薄的碎铜片上发现有细如发丝的纹饰,上有宴乐、狩猎、草木等画面。中部房屋两边悬有编钟、编磬钟为钮钟,共五件,由两人演奏。磬也是五件,有三件清晰可见,由两人演奏。演奏者双手执槌,姿态优美。由于三晋重视乐舞,不仅晋国拥有师旷这类著名的乐师,而且造就了韩国的韩娥那样“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右以其人弗去”的能歌善舞的人物。

参考资料

·《诗经》

·《庄子·齐物论》



转载注明  http://www.jsqch.com/jbzl/13815.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音乐舞蹈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