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拜月弄倩影,唐明皇赏月舞裳羽衣曲

时间:2024/8/14来源:音乐舞蹈资源 作者:佚名 点击:

貂蝉拜月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闭月”,她就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貂蝉。貂蝉为民除害,正置16岁的芳龄就投身于“美人计”中。董卓死后的战乱中,她落入了刘备手中。这天正好中秋,貂蝉有感于嫦娥的寂寞。于是,设坛弄月。就在貂蝉风姿绰绰地弄月时,突然一阵阴云飘来将月亮遮住。只听得有人说:这貂蝉太美了,连月亮见到她都羞愧地躲到云后面去了。这话刚好被路过的张飞听到了,张飞心想:貂蝉这么美,如果被我大哥迷上了,那我们的事业不就功亏一篑了。于是,张飞提着他的“丈八蛇矛”就要去杀貂蝉,好防患于未然。谁知张飞刚到貂蝉拜月祭坛,那乌云忽然又散了,月光把貂蝉的影子照得婀娜多姿,就连张飞都被惊瞎了眼。“啊呀!”一声,张飞的“丈八蛇矛”刚好落在貂蝉的月影上。不成想到貂蝉却应声倒下。当然,这是个美丽的传说,不是历史。唐明皇与《霓裳羽衣曲》中秋赏月活动是从唐明朝开始的,唐明皇很喜欢月亮。有一年八月十五的这一天,月亮又圆又亮。唐明皇望着迷人的月亮,仿佛间飘飘然地来到月亮上的“广寒宫”。只见一群仙女们正随着美妙的旋律翩翩起舞,唐明皇如痴如醉。心想,难怪月亮这么美,原来月宫中有这么美妙的音乐,这么婀娜的舞姿。唐明皇回到皇宫,便将在“广寒宫”的音乐谱成优美的《霓裳羽衣曲》,供宫女们起舞。这个故事传到了民间,民间也好风雅纷纷效仿,久而久之,一个严肃的祭祀变成了流传千古的快乐赏月节。至今,全国各地仍然还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等古迹遗址。祭月源于远古初民对月的崇拜中国祭月习俗历史悠久,先秦时就有些祭月活动。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礼记》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也源远流长下来。时至今日,每缝中秋我们都会吃着月饼望月抒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些都得益于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古老文化,民族美好的祝福,精神的财富。我国地缘广袤,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地祭月形式不同,但同一种文化孕育出同一种习俗。“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都在月圆时节同唱:“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转载注明  http://www.jsqch.com/jbys/14581.html

首页|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广告合作|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合作伙伴|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版权所有 音乐舞蹈 
Copyright 2012-2020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