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至,天渐凉,同学们要加衣服啦
寒露时节天渐寒,农夫天天不停闲。
小麦播种尚红火,晚稻收割抢时间。
留种地瓜怕冻害,大豆收割寒露天。
黄烟花生也该收,晴朗天气忙摘棉。
贪青晚熟棉花地,药剂催熟莫怠慢。
大棚黄瓜搞嫁接,保温保湿是关键。
紫红山楂摘下来,鲜红石榴酸又甜。
果品卸完就管树,施肥喷药把地翻。
采集树种好时机,乡土种源是重点。
畜禽喂养讲技术,怀孕母畜细心管。
越冬鱼种须育肥,起捕成鱼采藕芡。
养生史书记载“斗指寒甲为寒露,斯时露寒而冷,将欲凝结,故名寒露。”“露气寒冷,将凝结也。”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在自然界中,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生理(阴阳)平衡。
饮食篇饮食养生应在平衡饮食五味基础上,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适当多食甘、淡滋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能养肺润肠,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其中,水果有梨、柿、香蕉等;蔬菜有胡萝卜、冬瓜、藕、银耳等,以及豆类、菌类、海带、紫菜等。
早餐应吃温食,最好喝热药粥,因为粳米、糯米均有极好的健脾胃、补中气的作用,像甘蔗粥、玉竹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此时期人们的汗液蒸发较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同时要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在饮食上还应少吃辛辣刺激、香燥、熏烤等类食品,宜多吃些芝麻、核桃、银耳、萝卜、番茄、莲藕、牛奶、百合、沙参等有滋阴润燥、益胃生津作用的食品。同时室内要保持一定的湿度,注意补充水分,多吃雪梨、香蕉、哈密瓜、苹果、水柿、提子等水果。此外还应重视涂擦护肤霜等以保护皮肤,防止干裂。
此节气的养生汤水宜以润肺生津、健脾益胃、养阴润燥、清肺凉心、消痰降火为主。
忌:
1.冷饮。雪糕、冰砖、冰棒等冷饮易诱发哮喘。
2.含盐量较高的食物,如咸菜、酱菜、咸笋干、咸肉等咸食。
3.辛辣之品,如辣椒、生姜、葱、蒜类。因过食辛辣宜伤人体阴精。
4.含气饮料,包括汽水、啤酒等。
起居篇寒露以后,随着气温的不断下降,感冒是最易流行的疾病在气温下降和空气干燥时,感冒病毒的致病力增强。此时很多疾病的发生会危及人的生命,其中最应警惕的是心脑血管病另外,中风、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哮喘病复发、肺炎等疾病也严重地威胁着人的生命安全。据统计,老慢支病人感冒后90%以上会导致急性发作,因此要采取综合措施,积极预防感冒。在这多事之秋的寒露节气中,合理地安排好日常的起居生活,对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作用。
出行篇01寒露不露脚有句民谚叫“寒露不露脚”,说的是到了寒露,就不要再赤足穿凉鞋了,要给足部保暖。传统中医学里也有这样的说法:“病从寒起,寒从脚生。”因为足部是足三阳经脉以及肾脉的起点,如果足部受寒,寒邪就会侵入人体,对肝、肾、脾等脏器造成损害。
现在医学理论也证实了足部保暖对健康的重要性。足部离心脏较远,血液供应相对较少,而且足部表面脂肪层很薄,自身保暖能力弱,所以足部对寒冷非常敏感。而且,一旦足部受冷,还会反射影响到鼻、咽、气管等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削弱这些部位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从而导致致病菌活性增强,人体更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要想做好足部的保暖工作,除了选择保暖效果好的鞋袜、透气的鞋垫外,平时还要注意不要久坐久站,经常活动肢体,以促进血液循环,另外每天临睡前,最好用热水跑跑脚。
02加强保暖,预防“老寒腿”寒露时节许多人的“老寒腿”开始发作,关节也出现各种不适,如怕冷、怕风、疼痛甚至刺痛等。
“老寒腿”在医学上叫做“风湿性关节炎”,很难治愈。老年人患“老寒腿”的几率要大一些,不过如果平时不注意,年轻人也有可能患此病。我们的膝关节活动范围大、负重多。人年老之后,身体会出现退行性变化,很容易发生骨性关节炎,倘若年轻时没有做好腿部和膝盖部位的保暖工作,就可能会导致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寒露前后,一些年轻人会感到腿部酸麻肿胀,而且“发沉”,殊不知,这就是“老寒腿”的征兆。
寒露时节,要预防“老寒腿”,关键就是保暖。首先,晚上睡觉时,要把膝盖部或患风湿的部位用被子盖好,可以在这些部位适当地穿戴厚衣袜。其次,洗澡时用热水多擦洗这些部位,或者进行热敷,并坚持每天用热水泡脚。另外,很多人习惯使用护膝,可实际上护膝并不适合用来给膝盖保暖。医生说,护膝弹性太大,会勒在膝盖周围,导致血液不畅,不利于膝盖部位的保健。
供稿:生活安全保障部张世璟
编辑:新媒体中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久治不愈,这个患儿肺炎的病因竟然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