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具舞蹈风景广东独好
道具舞蹈 风景广东独好
女子南狮舞
舞貔貅
南狮舞
为期5天的“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现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次活动集中展现了广州地区的“鳌鱼舞”、“麒麟舞”、“鲤鱼舞”、“南狮”、“春牛舞”、“竹马舞”、“飘色”等民间舞蹈,那久违了的乡音乡情和浓郁的岭南艺术气味无一不令中外赴会者陶醉。但是有人说,“飘色”和“鳌鱼”等大型道具舞蹈,既看不到动律回环,也看不到表情,不应称其为民间舞蹈。
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从事岭南民间舞蹈研究多年的广东歌舞剧院一级编导、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黄健强。黄健强驳斥了这类观点,为民间舞蹈下了一个准确的定义,并对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等问题泛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溯源:民间舞是一切创作舞蹈之母
(以下简称“记”):您能否给民间舞蹈下一个准确的定义?
黄健强(以下简称“黄”):民间舞蹈是民众自行创作与传承的舞蹈情势,是所属地域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直接地反应了民众的祈盼和心声,与本地域民众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民间舞蹈由于源自民间,属于“低层文化”范畴,所以,它常常依附于民俗文化这个载体。
过去由于对民间舞蹈缺少专门的论述与探索,致使人们常常只看到民间舞蹈的不足,而看不到它深藏的文化本质。其实,我国历代的深宫大舞、世界各国的宫廷舞,以致现今流行的霹雳舞、街舞等均是从最初的土白癜风能彻底治愈吗风舞、民间舞演化而来的。
记:广东民间舞蹈的特点又是什么?
黄:广东民间舞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广东的民间舞资源十分丰富,据普查有400多个,大抵分为汉族民间舞蹈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两大类。这些民间舞蹈一般都有上百年乃至更久远的历史,它们随着岁月的推移与广府、潮汕、客家三大民系的繁衍生息,各自有其不同的地域特点。
广东汉族民间舞蹈其中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摹拟动物的动作。这类道具舞蹈丰富多彩,占全省民间舞蹈总数的一半以上。现在活跃于广东各地的民间舞蹈多为道具舞蹈。
记:听说,我省的道具舞蹈居全国各省之首,为什么这类舞蹈在广东如此繁华?
黄:有历史的因素,也有地理、气候等缘由。广东地处亚热带,自然环境良好,动植物生态甚佳,人们长时间与动物为伴,彼此关爱,息息相关;道具民间舞有利于广场表演―――它可以扩大视觉,拉近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广东历来民间手工艺高超,尤其是明清以后省城广州的“广绣”、“广缎”、“广钟”,佛山名镇的剪纸等享负盛名,从而提供与增进了全省道具舞蹈的大发展。
正名:道具舞蹈实属民间舞
记:有人认为:道具舞蹈既看不到动律回环,又看不到表演者的表情,所以它不应叫民间舞蹈。对此,您持何看法?
黄:这是一些业内人士的观点。他们瞧不起此类民间舞,认为是“小儿科”,登不上大雅之堂。这里,我要给道具舞蹈正一下名:道具舞蹈是“广东民间舞大家庭”里的主要成员,它天经地义是广东民间舞。我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首先,舞蹈是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艺术的,道具舞蹈表面展现的是道具,实质塑造的是人类的智慧。试以广东澄海乡“蜈蚣舞”为例,如生活中人见人怕的小小蜈蚣,被民间艺人放大上百倍,使蜈蚣这个道具变成庞然大物,众演员躲在下面缓缓舞动它,巨大的蜈蚣道具恰好反衬了人的魅力所在,令观者有备受威慑、震动之感。
其次,道具舞蹈有其独特的、其他舞蹈品种不能取代的“审美视觉”,如“南狮”、“鳌鱼”、“蜈蚣舞”等的审美视觉十分独特,而又互不雷同。同时,这类审美视觉表现为具有很强的概括性、象征性、装饰性、拟人性,如“南狮”与“人龙”夸大了的造型性在联想意识下终究完成了独特的审美视觉。
再次,道具舞蹈有独特的“情势感中医白癜风的治疗”。张艺谋是创造情势感的高手,他在大型山水实景《印象?刘三姐》中就大玩情势感;而日前备受推重的“千手观音”情势感也很强。其实情势感恰恰是道具舞蹈的强项,如汕尾的“滚地龙”在滚地这个情势感上大做文章,“人龙”与“草龙”也有着截然不同的情势感。
记:道具舞蹈与本地域民众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点是如何体现的?
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道具民间舞有很强的亲和感和凝聚力。如湛江东海岛的“人龙”、珠江三角洲的“扒龙舟”等,常常都是上百乡民齐心合力地参与表演,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凝聚力;
道具民间舞蹈具有“人文内涵”。它表面平白,内藏深远,几近每一个道具民间舞蹈都有它的人文沿革,如“鳌鱼舞”就有鼓励后代勤奋读书、独占鳌头的内涵;
道具民间舞蹈也是新时期社区文化的构成元素。以湛江地区的文车村为例,过去该村的青年们常常惹事斗殴,可自从组织了“醒狮团”后,他们便习武练狮,团结一致,勇夺全省醒狮冠军,精神面貌大变。
记:近年来,民间道具舞蹈虽在广东异常活跃,但在广州的舞台上很少见到,它是不是真的“登不上大雅之堂”?
黄:这类认识不正确。民间道具舞蹈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历史上,广东的海外文化交往不是靠专业艺术团,而是以大型的民间龙、狮团队远赴海外大展拳脚,如广东华侨数百年前就把南狮、龙舞带到海外开花结果。去年,我国文化部在法国举行“中法友好周”时就带去了湛江文车村醒狮队,让他们扮演了文化使者的角色。
1999年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的庆祝澳门回归大型庆典晚会《同奔五彩路》,就以我省大量道具民间舞为主要表演载体,吸收了南海“金银龙舞”等,这些节目使庆典晚会独具特色、大放光彩。
传承:《云南映象》是成功典范
记:广东有丰富的民间舞资源,您认为艺术家应如何从民间舞蹈中吸收营养呢?
黄:专业创编人员应当有个端正的态度,那就是不要看不起民间舞蹈,要把民间舞蹈当做专业文艺创作的营养,虚心吸取。多年来,我到全省各地采风,直接向广东的民间艺人学习,把掌握到的民间舞种的素材应用到我的作品中,如大型舞蹈叙事诗《广州往事》就融会了湛江的“人龙”、民间“采莲盆”、民间“担水妹”等情势,取得了较好的剧院效果。
著名舞蹈家杨丽萍更是把云南原生态民间舞蹈作了重新的创意整合,取得了突破性的硕果。
记:一个老艺人的离世,就意味着一种民间艺术的绝迹,这是一个现实问题,请谈一下您对保护、发展广东民间舞蹈的看法?
黄:我认为,保护民间舞首先要制定措施,把提高人们对民间舞的认识摆在首位,纠正那种认为民间舞是小儿科的毛病观点。民间舞常常依附于民间艺人,一旦艺人离世,就意味着民间舞的流失。因此,保护民间舞的另外一重要举措就是不能仅用代代相传的旧办法,而是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像原生态舞蹈《云南映象》就是成功的典范。
还有,时期在发展,民间舞也要丰富、提高,这就要求有艺术良知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帮助民间舞去掉存在的弊端,如番禺黄阁镇的“麒麟舞”在专业人士杨明镜等的帮助下进行改进,取得全国“山花奖”。
近些年,在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罗学光先生极具创意的运作下,省内各种“醒狮”、“麒麟”专项比赛、民间艺术大赛、全省性的民间舞蹈专题研讨会等频频展开,凡此种种增进了广东民间舞有了一个质的奔腾。而这次“首届民俗文化艺术节暨黄埔‘波罗诞’千年庙会”的活动也是保护、提高民间舞蹈的有效办法之一。
- 上一篇文章: 国电团体10月9日将发行39亿元短时间融资
- 下一篇文章: 随州全市人大代表选任工作座谈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