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发展过程中百花齐放,舞蹈风格是舞蹈在
白癜风怎样治 http://pf.39.net/bdfyy/bdfzd/180411/6159813.html
风格一般指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由于艺术家个人所处的时代、生活经历、思想认知、艺术素养的不同,以及艺术家个性的不同而形成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关于文学的风格说:“各师其心,其异如面”,强调了艺术家创作的风格与个性,他把风格分为八种即典雅、深隐、精简、明显、繁丰、壮丽、新奇、浮靡。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专谈诗的风格问题,并将诗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种,主要注重各种风格的意境。诗的风格,是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有“汉魏风骨”,尤其是“建安诗歌”苍凉雄健的风格;比如杜甫诗沉郁顿挫的风格,李白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牧诗含蓄绰约,苏轼词的雄健豪放等。
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百花齐放,舞蹈的风格是舞蹈在动律形态方面的艺术特色,一个精品的舞蹈,首先要抓住编导自己的编创风格,不仅能使人一目了然的判断出舞种的类别,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套属于编导自己的风格化动律和动作语汇。
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谈到,豪放是“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意思是说诗的语言有奔泻的气势与节奏,无所拘束,意境恢宏阔远。豪放就主体而言是情感激荡、气吞山河;就客体对象而言,是气势峥嵘,显示出特有的壮美与浩瀚。如李白的诗“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曹操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豪奔放。壮美是一种阳刚之美,是一种雄壮的刚性的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大,具有宏大、雄浑、壮观、巨大等特性,与阴柔、优美形成对比。
司空图谈到:“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壮美也是其所崇尚的一种诗歌风格美。古诗句中描写壮美的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等。中国传统舞蹈的壮美风格,可以从周代《大武》算起,它是《六大舞》中的一种武舞,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属于壮美中歌颂性的题材,其内容是由六段乐舞来表现的。
舞者手持武器,展现了武王伐纣的军事行动,歌颂武王的历史功绩。20世纪60年代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而编创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可谓是壮美审美形态的又一代表作,整个作品动用了多人,由诗人、音乐家、舞蹈家、舞台美术家一到完成。它综合了乐、舞、诗于一体,表现了中国现代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同时也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愿望。
中国舞蹈史中,因其阴阳辩证说的影响,尤其是“女乐”的出现,便较早的产生“阴柔之美”。可以说中国传统的阴柔之美,多属优美。在描述优美的对象时,也常会出现柔媚、娇小、典雅、清新、秀丽、精致、飘逸、幽静、轻柔等相关词。中国舞蹈的优美基本上以女性为对象,汉代兴盛的“女乐”的舞蹈现象,就是最早充满优美意象的舞蹈。
中国古代记载的舞蹈中有许多都是优美形态的,如《绿腰》《白纻舞》等。这类风格的舞蹈给人的感觉是和谐、静谧、弛缓,让人心情舒畅,更容易让人接受。朱光潜先生在讨论审美形态时,用“雄伟”指代崇高或壮美,用“秀美”指代优美。他认为在舞蹈中舒缓的动作,很容易形成秀美的感觉。
- 上一篇文章: 大型舞蹈史诗黄河文化风暴来袭齐鲁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